一个尖锐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:在中国的基层社会,普通公民在面对“伪特权”和治理失灵时,常常感到“无路可走”的无力感。这种困境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摩擦中,更在网络维权的无奈与风险中暴露无遗。
2025年7月下旬,广西防城港市江山镇的一条狭窄村道上,一场看似寻常的会车纠纷,却因“亮证”与“精准报出住址”的荒诞情节,迅速引爆舆论,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。李某某,一个普通车主,在主动避让后仍被一辆黑色奔驰车要求倒车。当他拒绝时,奔驰女司机侯某某竟亮出一本印有“行政执法”字样的证件进行威胁,而其父侯某海则当场精准报出李某某的姓氏和家庭住址。这种赤裸裸的“特权”展示,让李某某深感不安,报警却被派出所认定为普通纠纷,未予受理。绝望之下,李某某将行车记录视频上传网络,瞬间引发轩然大波,最终倒逼官方成立调查组。
8月3日,防城港市委市政府发布通报,试图平息风波:侯某某并非公职人员,所亮证件系其消防救援站二级消防士丈夫黎某所有,侯某某使用该证件仅为“吓唬对方”;侯某海与李某某父母系邻村表亲,通过亲属关系认出李某某,不存在公权查询泄露信息;警方首次报警未出警符合规范,但民警陪同侯家上门要求删视频时措辞“不够规范严谨”。最终,侯某某的亮证行为涉嫌违法,黎某因证件保管不善被立案调查,出警民警和宣传科辅警也受到批评或问责。然而,这份通报并未完全消弭公众的疑虑,反而将更深层次的社会心理与制度漏洞暴露无遗。
李某某的遭遇,绝非孤例,它精准地映射出无数普通公民在基层治理中“无路可走”的深层困境。当公权力被个别人用于私人目的,甚至被用来压制公民的正当维权时,社会对法治的信任便会遭遇“破窗效应”式的侵蚀。这种“解决提出问题的人”的“捂嘴式维稳”思维,使得公民投诉无门,维权成本高昂得令人望而却步。尽管官方通报声称警方处置程序无违法,但其在沟通过程中的不规范和对当事人删视频的要求,无疑加剧了公众对执法公正性的质疑,使得公民对制度的信心进一步滑坡。这种系统性的不作为或错误作为,让普通民众在面对不公时,感到传统维权渠道的失效,从而陷入一种令人窒息的无力感。
更令人忧虑的是,事件中一度引发争议的个人信息泄露问题,即便官方澄清了本案中信息来源并非公权查询,仍暴露出公民信息保护的“制度黑洞”。公众普遍担忧,在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,个人隐私在权力面前薄如蝉翼。非正规渠道获取和泄露公民信息的可能性,以及对违规行为追责的滞后,加剧了公民的脆弱感和无助感。当公共服务部门未能有效履行职责,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“伪特权”的帮凶时,普通公民的正当诉求被堵塞,他们不得不将希望寄托于网络舆论的“放大镜”,以期倒逼问题解决。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,也是对现有治理体系的无声控诉。
然而,网络维权并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。它在倒逼问题解决的同时,也伴随着隐私泄露的风险,甚至可能演变为一种“以暴制暴”的模式。这种模式虽然短期内可能有效解决个案问题,但其本质是将解决问题的责任转嫁给个体和网络舆论,而非通过制度化、法治化的途径根本解决。这不仅可能引发次生伤害,如“南宁女子被造黄谣失业抑郁离婚仅获道歉”的悲剧,更会长期性地损害基层治理的健康发展和公信力重建。因为这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权力制约和公民权利保障的问题,反而可能形成对公权力不信任的恶性循环,最终导致社会矛盾的线上化和情绪化,而非实质性解决。
要真正走出这种“让路”之痛,基层治理必须进行深层次的制度重构与文化革新。首先,应强化权力监督,推行执法证件使用全程留痕制度,确保公权力始终在阳光下运行,杜绝任何形式的公权私用和特权思想。其次,完善公民信息保护机制,堵塞一切可能导致信息泄露的漏洞,并对违规行为严惩不贷,让那些试图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“精准威慑”的人付出沉重代价。再者,畅通公民诉求表达和维权渠道,降低维权成本,尤其在涉及公职人员的敏感案件中,可考虑由上级部门异地介入调查,确保公正性,避免“官官相护”的嫌疑。唯有当基层治理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,让法治精神深入人心,让每一个公民的权利都得到应有的尊重与保障,才能彻底消除这种令人窒息的“无路可走”的无力感。
让权力回归其服务的本质,让法治的阳光普照每一个角落,方能让普通人不再承受“让路”之痛,真正拥有通畅的道路。否则,每一次“亮证”,每一次“捂嘴”,都将是法治社会基石上的一道裂痕,最终可能导致整个大厦的倾覆。
短期股票配资最简单三个技巧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