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3块9的馒头不贵,嫌贵就该努力挣钱”,这样一句颇具争议的话,在短视频平台上火速出圈,把餐饮品牌西贝硬生生拉上了舆论的C位。这次出风头的不是产品,而是一段复刻李佳琦“名场面”的视频。虽然视频发布者仅有不到5000的粉丝,但引发的关注度却不容小觑。网友们开始嘀咕,这难道是西贝的公关“神操作”?如果真是品牌授意,那才真的是“铺天盖地把脸丢地上”。
问题的关键,还是那句“嫌贵就多挣钱”的言辞,实在“离地三千尺”。馒头是否值3块9,不该被努力不努力地赚钱绑架。消费者发问更多的是“性价比”和“值不值”,而不是“买不买得起”。别忘了,消费者挑剔一款产品,并非因为口袋空,而是因为对品质期待。可西贝这一手,就像在消费者敏感的经济神经上踩了一脚,还顺手喷上一瓶辣椒水。
其实,西贝早已有过类似的“翻车史”。从预制菜风波到这一次“馒头说”,可以说是一路“踩坑大赛”:公关的每次试探,都精准地击中消费者的“雷区”。品牌想靠假声张来扭转风向,结果反手又招来骂声,最后只能怪自己“戏不够真”。
品牌如果想在追求销量和讨好公众舆论之间找到平衡,关键在于不脱离消费者心理。毕竟大家去吃西贝,是因为看到广告时那一句“好吃不贵”,而不是期待一堂思政课般的“努力学说教”。消费者吐槽一声“馒头贵了”,你当然可以解释成本原因,讲讲食材用心。但如果高高在上地甩下一句“嫌贵是你没钱挣”,那基本宣判了舆论反弹的“死刑”。
西贝眼下最需要的是刹车重新校准,而不是一路滑行低情商的沟通术。说白了,公关首先得做人,把品牌打造成消费者心目中靠谱的“邻家好物”:少说教,多实干。于危机的边缘,不如彻底“闭麦”,删掉具争议性的发声,避免旧料再翻。而更重要的,是用具体行动展现金子般的诚意。比如,把预制菜换成现炒,用透明厨房给消费者信心;再比如,通过优惠活动,用“肉眼可见”的回馈来表达谢意。这可比视频争论要实在得多。
这场风波,其实也敲打了所有品牌一句忠告:你嘴刁,消费者可比你更挑。如果只图“自辩”,忽略了时代背景和用户需求,品牌声音可能会被迅速淹没,甚至变成对头的素材。如今,短视频时代的传播速度,真心堪比龙卷风。一个小博主的吐槽可能挑动品牌的多米诺骨牌,公司恐怕再多公关团队连轴转,都救不回消费者好感。所以,这一次,品牌不仅要反思如何挽回一口锅,还得认真考量能不能扛住长久的公众信任之墙。
到了这里,不禁要问:一碗馒头汤里,掺上消费者的情绪,真的能好喝吗?别让年轻人的沙雕视频做错题的原材料。品牌如果不能多点踏实的诚意和接地气的表达,这场“3块9的馒头”恐怕真能给自己贴上“吃不起”的标签了。
短期股票配资最简单三个技巧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