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9月23日,天弘基金搞了个操作,把余额宝的托管费从0.08%降到0.07%,这数字看着没啥,“就一毛钱的事儿嘛”,但在各种群里、新闻评论区,争吵跟下雨天的菜市场一样热闹,有人说“终于动刀了”,有人嘀咕“象征意义大于实质”,还有人翻出余额宝七年前的数据,说什么用户数、管理规模都快赶上小国人口了,这么大的盘子,一点点调整其实就是几亿的真金白银。
一周前,证监会刚刚挂出那个新规草案,说要动基金销售的手续费和服务费体系,整个行业都在等靴子落地,大家嘴上没说,心里都挺清楚,这轮改革不像前两次温吞水,第三阶段的“刀”直接砍销售端,谁都得疼一下。
那天下午我路过国贸某银行网点,门口贴着“理财升级,基金降费”几个大字,进门咨询的人倒是不多,柜员手里还在翻着一摞资料,跟我说:“现在推新基金没那么火了,客户都问老基金,‘稳不稳,费率降了多少’,以前是拼谁卖得快,现在拼谁能劝住客户别赎。”
去年同期,新基金首发平均份额能涨五成,现在只剩14%的环比涨幅,数据看起来干巴巴的,但银行小哥说话带着点无奈,“以前推新,就是一通猛冲,现在大家都精了,问得细,钱不那么好赚了。”
谁赚快钱,谁吃亏?新规要把赎回费全额纳入基金资产,之前银行、券商靠“赎旧买新”多收点小费的操作,一下子断了路子,有人说“销售端变相薅羊毛的好日子没了”,但也有人反问,“那投资者是不是更容易被忽悠去买长期持有的产品?”
2025年6月,Wind数据显示,权益类基金突然发力,三个月连着压过固收类,银行客户经理说:“其实也没啥,就是市场回暖,降费以后客户自觉多了,敢买点指数基金了。”有客户直接问,“现在买,手续费还有多少?”这些问题以前都是“买就完事”,现在变成“精打细算”,气氛变了。
农行今年上半年股票型指数基金的保有规模跳了两倍多,工行、招行、光大银行的数据也都往上涨,某支行理财经理说,“以前我们主推理财和保险,现在推公募基金,客户更愿意听,因为‘降费’成了新卖点。”
主动型基金的半年费用,从2022年底的1014万降到2025年6月的676万,三年降了三分之一,被动型基金反倒没啥大变动,“低费率、低风险,这两年客户都能背出来了。”有理财师半开玩笑,“主动型做得累,被动型卖得轻松。”
银行这头也不是没压力,代理收入里,农行涨62%,中行23%,南京银行21%,但也有人说“手佣收入结构变了”,顾问和咨询费涨得快,银行卡手续费、代理保险的那点钱,已经不是主角。
细节总是藏在不经意的地方,招商银行TREE体系做资产配置,号称服务了一千万户,建行说自己“对公财富管理”收入也有新增长点,一边在推“财富生态”,一边琢磨怎么让手续费多一点花样。
有同行私下叹气,“降费是趋势,银行不能总靠推爆款、薅手续费,得想办法留住客户、做深服务。”说着翻了翻客户清单,“高净值客户越来越挑,得配定制方案、做点投顾,光靠产品已经不行。”
自问:新规落地,谁赢谁输?表面看着监管在给基民让利,银行、销售端叫苦,其实底子里是整个行业在换赛道,逼着大家去做长期业务,别总想着一锤子买卖。
现场有客户问:“以后还能靠换基金套利吗?”理财经理摇头:“新规赎回费都进基金了,咱们得多看看长期收益,别光看短期费率。”
换个角度,银行真就吃亏了?有高管说,费率降了,客户多了,跑量也能补回来,关键看谁能熬过阵痛期,谁能把服务做细,谁就能吃下未来增长的那块蛋糕。
监管层的算盘明着摆着,基金公司、销售机构、基民各有各的算盘,谁都不傻,各自算计着,谁也不愿多让一分利,谁也怕被最后一刀砍着。
这场降费大戏,才刚开场,后头还有多少幺蛾子,谁也说不准,这决定看起来理性,但情绪从不买账。
短期股票配资最简单三个技巧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